官方指定链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会议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伟在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GW,储能系统已成为新型电力体系的核心枢纽。但锂离子电池在过温环境下每升高10℃寿命衰减速度将加快一倍,这使得温控技术成为决定储能项目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王院士特别提到,2024年我国新增储能项目中液冷技术占比已达63%,较2021年提升47个百分点,这种技术迭代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专家张明分享了最新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自适应温控系统"。该系统通过植入电池内部的纳米级温度传感器阵列,能实时捕捉电芯微区温度变化,配合AI算法实现0.1℃精度的动态调控。现场展示的案例显示,在青海某200MWh储能电站应用中,该技术使电池组温差控制在±2℃以内,系统循环效率提升至92.3%。张明强调:"这套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被动响应'模式转变为'预测性调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前15分钟预判温度波动趋势。"在圆桌讨论环节,宁德时代首席热管理工程师李芳揭示了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目前储能系统在-30℃至50℃环境下的性能保持仍是世界性难题。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相变材料复合液冷技术,通过在冷却液中添加微胶囊化石蜡,能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区间。"她透露,这项技术已在内蒙某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完成验证,冬季工况下系统可用容量保持率提升至89%。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5储能温控技术白皮书》成为会议焦点。数据显示,采用第三代温控技术的储能系统,其度电成本已降至0.38元/kWh,较传统风冷系统下降27%。报告主编刘强教授特别指出:"智能温控系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效提升,更在于其带来的安全冗余。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新一代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警热失控风险,这对防范储能站火灾具有革命性意义。"会议期间,远景能源展示了全球首套"光伏-储能-温控"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光伏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使储能系统能耗降低40%。技术总监周烨算了一笔经济账:"以100MWh项目为例,全生命周期可节省运维成本超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8年。"这种能源梯级利用模式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多家企业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在安全标准研讨单元,国家电投科技创新部主任郑伟透露,新版《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即将颁布,其中首次增设了"温度场均衡性"强制性指标,要求簇间温差不超过5℃。这与欧盟最新颁布的《电池可持续性法规》中关于热管理的要求形成国际协同。郑伟强调:"标准提升将倒逼企业突破传统风冷技术天花板,预计到2026年液冷市场份额将突破80%。"下午的技术路演环节,包括格力电器、高澜股份在内的12家企业展示了创新成果。格力推出的"磁悬浮压缩机直冷系统"引人注目,其采用环保制冷剂R513A,通过磁轴承实现无油运转,相较传统压缩机能效比提升30%。高澜股份则发布了面向沙漠场景的"干湿混合冷却塔",通过特殊亲水涂层和旋风分离技术,在新疆吐鲁番的测试中实现水分蒸发量降低65%。闭幕演讲中,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吴岩总结道:"今天的研讨会证明,中国在储能温控领域已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但面对欧美在固态电池热管理、深冷储能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我们仍需保持创新紧迫感。"他透露,十四五后期将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相变储能、热电联供等颠覆性技术研发。本次会议共达成17项产学研合作意向,包括建立"极端环境温控技术联合实验室"、制定《储能液冷系统能效等级》团体标准等实质性成果。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储能温控正从单一的温度调节功能,向集安全预警、能效优化、寿命预测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演进,这将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关键支撑。官方指定链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2025年展会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书在线:“电子样本专业推广,“展会信息”搜索发布。 战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 温州金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15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