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多家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承办的"AI算力温控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场汇聚了学术界、产业界顶尖专家的高端论坛,首次系统性探讨了人工智能算力爆发式增长背景下的温控技术革命,为全球数据中心能耗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思路。
官方指定链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一、算力需求激增催生温控技术革命随着大模型参数量突破百万亿级,全球AI算力需求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研讨会开场,CCF高性能计算专委会主任张明远教授展示的一组数据引发深思:单台AI服务器机柜功率密度已从10年前的5kW飙升至40kW,预计2026年将突破80kW;而传统风冷技术在25kW以上就面临散热瓶颈。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成在主题演讲中透露,某头部企业训练1750亿参数模型时,仅制冷能耗就占总电费的42%,"这相当于每产生1元AI价值,就要为散热支付0.5元成本"。二、相变冷却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华为数字能源展出的"全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成为研讨会焦点。该技术将服务器完全浸入特殊冷却液中,利用液体汽化过程吸收热量,实测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低至1.05,较传统方案节能40%。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的"局部热点"问题——在10万颗GPU并行运算时,芯片间温差控制在±1℃以内。清华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公布的"微通道相变散热器"则更进一步,通过在芯片内部构建微米级冷却通道,使单芯片散热能力突破1000W/cm²,为下一代3nm AI芯片铺平道路。三、绿色能源与智能调温协同创新研讨会特别设置了"碳中和与算力基础设施"圆桌论坛。阿里云基础设施负责人周晓明分享了张北数据中心的最新实践:通过将液冷系统与风电、光伏直接耦合,实现全年87%时间使用绿电供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AI数据中心温控白皮书》预测,到2028年,采用光储直柔技术的智算中心可将碳排放降低60%。而百度研究院提出的"气象自适应温控算法"则展现了软件创新的价值——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负载波动,提前调整制冷策略,在燕郊数据中心实现全年制冷能耗下降18%。四、材料科学开辟散热新路径中科院化学所带来的"石墨烯超导热膜"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厚度仅0.3mm的新型材料,热导率达到惊人的5300W/(m·K),是铜的13倍。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材料的服务器背板,在同等散热条件下可减少30%风扇能耗。更令人振奋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自修复导热硅脂"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材料老化问题,在200℃高温下持续工作10000小时后,导热性能衰减不超过5%。五、标准化与产业化进程加速会议期间,由CCF牵头成立的"AI算力温控产业联盟"正式启动,首批成员包括华为、腾讯、中科曙光等23家单位。联盟秘书长王立军透露,正在制定的《浸没式液冷系统技术要求》等5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预计年底发布。工信部代表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国家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温控技术攻关,计划三年内在全国建设10个AI绿色算力示范基地。这场持续两天的研讨会共发布技术创新报告17份,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9项。正如CCF理事长梅宏院士总结所言:"当算力成为新时代的生产力,温控技术就是支撑这种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今天的创新突破,正在重塑AI产业的价值链。"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相变冷却、智能调优等技术的成熟,2026年有望成为AI数据中心"能效革命"的转折点,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年展会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书在线:“电子样本专业推广,“展会信息”搜索发布。 战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 温州金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15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