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技术集中亮相,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亮点**在12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海尔、格力、美的等头部企业携最新研发成果亮相。格力电器发布的第五代磁悬浮离心机组采用自主可控的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实现能效比(COP)达7.5,较传统设备节能40%以上;而美的推出的微型直流变频压缩机凭借25mm超薄设计,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提供了轻量化解决方案。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本土企业英维克展示的“液冷+相变材料”复合散热方案,成功将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15以下,该技术已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超算中心。材料领域突破显著,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展出的石墨烯超导热膜导热系数突破5300W/(m·K),较铜提升10倍,可广泛应用于5G基站芯片散热。日本厂商电装则带来全球首款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泵,在-30℃低温环境下仍保持92%制热效率,为北方严寒地区采暖提供了环保替代方案。据组委会统计,展会首日即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超8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占比达35%,反映出市场对电动化转型的强烈需求。**高峰论坛把脉行业趋势,双碳目标驱动技术革命**同期举办的18场专业论坛成为思想碰撞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主论坛演讲中指出:“热管理行业正面临从‘能耗大户’向‘能效先锋’的转型,未来五年相变储能、人工智能控温、余热回收三大技术将重构产业格局。”国际制冷学会秘书长Didier Coulomb通过视频连线强调,全球制冷剂替代进程加速,R290等自然工质占比预计在2030年提升至60%。针对欧盟最新实施的《氟化气体法规》,清华大学李俊明教授团队发布了新型低GWP值混合制冷剂研究成果,其ODP为零且GWP值低于150,已通过格力、大金等企业的产线验证。在新能源汽车专场,比亚迪热管理研究院院长王传禄透露,其新一代电池直冷技术使温差控制在±2℃内,配合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温控算法,可延长电池循环寿命30%。这些技术突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热管理领域的话语权提升。**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展会上呈现的“热管理+”跨界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智慧楼宇热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能耗联动优化,已在北京大兴机场等项目中实现节电25%。医疗冷链领域,澳柯玛发布的-70℃深低温保存箱采用复叠式制冷技术,配合区块链温控溯源系统,为新冠疫苗全球配送提供可靠保障。标准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委会在会期发布了《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规范》等5项团体标准,其中3项填补国际空白。深圳市发改委宣布将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热管理企业在半导体散热、航天热控等“卡脖子”领域攻关。国际能源署(IEA)代表建议建立全球热管理技术共享平台,数据显示若全面推广现有高效技术,到2030年全球可减少8%的碳排放量。**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产教融合培育创新沃土**大会特设的“未来工程师”展区汇聚了32所高校的创新成果。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仿生微通道散热器,模仿人体毛细血管结构,使电子器件热点温度降低18℃;香港科技大学则展示出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海洋数据中心冷却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格力共建的“热管理工匠班”现场演示了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安装调试,这种“双元制”培养模式已向全国200所职业院校推广。闭幕式上发布的《2025中国热管理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将达34%。随着《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等政策深化实施,行业正从单一设备制造向“系统集成+智慧服务”转型。本次大会不仅搭建了技术转化的高速通道,更通过设立“碳中和创新奖”等举措,推动全产业链向绿色低碳纵深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5年展会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书在线:“电子样本专业推广,“展会信息”搜索发布。 战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 温州金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1510号-1